《健康中國行動—癌癥防治行動實施方案(2023—2030年)》提出,到2030年,癌癥防治核心知識知曉率達到80%以上。科學普及,言之有據(jù)。為保證腫瘤知識科普的權威性和嚴謹性,中國抗癌協(xié)會依托《中國腫瘤整合診治指南》即CACA指南,按照疾病“防篩診治康”的全流程管理體系,連續(xù)四年撰寫了《中國腫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識》,以CACA指南核心觀點為創(chuàng)作源,全面推進我國腫瘤防治權威科普創(chuàng)作和推廣。

  2025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的主題為“CACA指南,我知你知,全程管理,全息發(fā)力”。中國抗癌協(xié)會組織專家編寫了《中國腫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識(2025)》,覆蓋30個瘤種、46個技術,以通俗易懂的形式為大家分享核心知識,摘取部分內容,供參閱使用。

  問題1:原發(fā)性腹膜瘤病因未完全明確,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盡量減少接觸可能的致癌因素,降低發(fā)病風險?

  核心觀點一:避免長期接觸致癌化學物質。

  觀點解讀:減少接觸石棉、工業(yè)化學品等明確致癌物,日常注意工作環(huán)境防護,必要時穿戴防護裝備,降低化學物質通過呼吸道或皮膚進入體內的風險。

  核心觀點二:保持健康飲食。

  觀點解讀:多吃蔬菜、水果和全谷物,這些食物富含纖維和抗氧化成分,能幫助身體排毒。少吃高脂肪、高熱量食物,避免肥胖和代謝紊亂,從而降低腫瘤發(fā)生風險。

  核心觀點三:控制體重并規(guī)律運動。

  觀點解讀:通過合理飲食和每周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(如快走、游泳),維持正常體重指數(shù)(BMI),減少體內脂肪堆積導致的慢性炎癥,抑制腫瘤生長環(huán)境。

  核心觀點四:戒煙并限制酒精攝入。

  觀點解讀:煙草煙霧含70多種致癌物,可直接損傷細胞DNA;酒精代謝產物乙醛會破壞基因穩(wěn)定性。戒煙和每日飲酒量不超1標準杯(如啤酒350ml),可顯著降低致癌風險。

  核心觀點五:高危人群定期專項體檢。

  觀點解讀:有家族史或長期接觸高危因素的人群,建議每年做腹部超聲或腫瘤標志物篩查,早期發(fā)現(xiàn)腹膜異常病變,及時干預可大幅提高治療效果。

  問題2:繼發(fā)性腹膜瘤多由其他腫瘤轉移而來,在治療原發(fā)腫瘤時,怎樣嚴格遵循無瘤原則,避免醫(yī)源性擴散導致腹膜轉移?

  核心觀點一:術前精準評估腫瘤,減少穿刺等操作。

  觀點解讀:手術前通過影像學等手段全面檢查腫瘤位置、大小及擴散范圍,制訂詳細手術方案。避免不必要的穿刺或觸碰腫瘤,防止腫瘤細胞因操作脫落,降低醫(yī)源性擴散風險。

  核心觀點二:術中規(guī)范操作隔離腫瘤,銳性分離完整切除。

  觀點解讀:手術中用鋒利器械精準剝離腫瘤,避免擠壓導致細胞脫落;用保護膜包裹可疑區(qū)域,防止癌細胞污染周圍組織。完整切除腫瘤時確保不破裂,類似剝完整橘子而不擠破果肉。

  核心觀點三:高溫化療藥沖洗腹腔滅活殘留細胞。

  觀點解讀:術中術后用42~43℃含化療藥的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腹腔,高溫增強藥物滲透性,像用熱水加消毒劑沖刷地板縫隙,有效殺死肉眼不可見的脫落腫瘤細胞。

  核心觀點四:專用器械處理腫瘤,嚴防交叉污染。

  觀點解讀:接觸腫瘤的器械單獨使用并及時更換,如同生熟食刀具分開。污染器械嚴格消毒,避免帶癌細胞的器械誤觸正常組織引發(fā)轉移。

  核心觀點五:術后輔助治療聯(lián)合定期復查監(jiān)測。

  觀點解讀:術后根據(jù)情況使用化療或靶向藥殺滅殘余癌細胞,定期做CT等檢查,像定期排查隱患,早發(fā)現(xiàn)復發(fā)苗頭并及時處理。

  問題3:HIPEC可用于預防腹膜轉移,如何根據(jù)不同原發(fā)腫瘤類型選擇最合適的灌注化療藥物和溶劑,以達到最佳預防效果?

  核心觀點一:結直腸癌首選奧沙利鉑,溶劑為生理鹽水或葡萄糖。

  觀點解讀:奧沙利鉑在高溫環(huán)境下對腹膜表面的微小腫瘤細胞有強殺傷作用,適合結直腸癌腹膜轉移預防。選擇生理鹽水或葡萄糖作為溶劑,可保證藥物穩(wěn)定性和滲透性,增強局部治療效果。

  核心觀點二:胃癌多用順鉑或吡柔比星,溶劑同結直腸癌。

  觀點解讀:順鉑和吡柔比星對胃癌細胞敏感,能有效降低術后腹膜種植風險。溶劑使用生理鹽水,可維持藥物活性,同時減少對正常組織的刺激。

  核心觀點三:卵巢癌推薦紫杉醇+順鉑組合,溶劑選生理鹽水。

  觀點解讀:紫杉醇與順鉑聯(lián)用可提高藥物在腹腔內的濃度,延長作用時間,增強對殘留癌細胞的清除效果。生理鹽水作為溶劑可確保藥物混合均勻,避免沉淀影響療效。

  核心觀點四:闌尾黏液瘤按分級選生理鹽水或絲裂霉素C。

  觀點解讀:低級別病變僅用生理鹽水灌洗即可清除游離黏液細胞;高級別病變需加絲裂霉素C強化殺傷力,抑制惡性細胞增殖,降低復發(fā)風險。

  核心觀點五:患者全身狀況和病史決定方案調整。

  觀點解讀:需評估患者體能、肝腎功能及既往化療藥物反應,避免使用可能加重毒性的藥物。例如,腎功能差者慎用順鉑,過敏者避免奧沙利鉑,確保治療安全。

  核心觀點六:專業(yè)團隊操作是療效和安全性的基礎。

  觀點解讀:HIPEC需精準控制藥物濃度、溫度和灌注時間,專業(yè)團隊能根據(jù)術中情況動態(tài)調整方案,并處理可能出現(xiàn)的并發(fā)癥,最大限度提高預防效果。

  問題4:原發(fā)性腹膜瘤早期體征不明顯,目前的篩查方法中,哪些檢查手段的聯(lián)合應用能更有效地提高早期診斷率?

  核心觀點一:高危人群推薦超聲+CT/MRI聯(lián)合腫瘤標志物篩查。

  觀點解讀:腹部超聲作為初步篩查,無創(chuàng)便捷;CT或MRI能清晰顯示微小病灶位置和范圍;腫瘤標志物(如CA125)通過血液檢測提示腫瘤風險,三者聯(lián)合可提高早期檢出率。

  核心觀點二:疑似病例需腹腔鏡聯(lián)合腹水細胞學檢查。

  觀點解讀:腹腔鏡可直接觀察腹膜表面病變并取活檢,腹水檢查分析腹水中是否有癌細胞,兩者結合能精準確診,避免漏診或誤診。

  核心觀點三:影像學與腫瘤標志物互補定位及輔助判斷。

  觀點解讀:影像學檢查定位腫瘤的解剖信息,腫瘤標志物提供生化線索,兩者結合可更全面評估病情,彌補單一檢查的局限性。

  核心觀點四:腹水細胞學檢查為腹水患者提供關鍵證據(jù)。

  觀點解讀:若患者存在腹水,抽取少量腹水檢測癌細胞,操作簡單且結果直觀,能直接支持診斷,尤其適用于無法立即進行復雜檢查的情況。

  核心觀點五:多手段聯(lián)合應用顯著提升診斷準確性。

  觀點解讀:根據(jù)患者風險分層,組合影像學、腫瘤標志物、腹腔鏡和腹水檢查,多種方法相互補充,減少漏檢,幫助早期發(fā)現(xiàn)和確診。

  問題5:腫瘤標志物在腹膜瘤篩查中具有一定參考價值,但存在特異性不高的問題,如何進一步優(yōu)化腫瘤標志物檢測,提高其在腹膜瘤篩查中的可靠性?

  核心觀點一:聯(lián)合檢測多種腫瘤標志物提高準確性。

  觀點解讀:單獨檢測一種指標容易誤判,比如CA125可能受其他疾病影響。同時測CA125、CEA、CYFRA21-1等指標,通過交叉驗證,可減少漏檢或假陽性,提升篩查可靠性。

  核心觀點二:動態(tài)監(jiān)測趨勢代替單次檢測結果。

  觀點解讀:腫瘤標志物水平會隨時間變化,單次數(shù)值可能受干擾(如炎癥)。定期追蹤數(shù)值波動趨勢,若持續(xù)升高或異常波動,提示需進一步檢查,比單次結果更可靠。

  核心觀點三:結合臨床特征和影像學綜合判斷。

  觀點解讀:若腫瘤標志物升高,需結合患者癥狀(如腹痛、腹水)、CT等影像檢查結果,并參考其他化驗指標,排除非腫瘤因素干擾,避免盲目依賴單一檢測。

  核心觀點四:研發(fā)新型生物標志物提升技術。

  觀點解讀:傳統(tǒng)標志物特異性有限,目前研究中的新技術(如血液中miRNA、腫瘤DNA碎片檢測)能更早、更準識別腫瘤信號,未來可彌補現(xiàn)有不足。

  問題6:影像學檢查在腹膜瘤診斷中起著重要作用,不同影像學檢查方法各有優(yōu)缺點,如何根據(jù)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的影像學檢查手段?

  核心觀點一:CT掃描是評估腹膜瘤范圍的首選,快速且全面。

  觀點解讀:CT能清晰顯示腫瘤大小、位置和轉移情況,還能發(fā)現(xiàn)腹水、淋巴結腫大等問題,適合需要快速明確病情的患者。它操作快、普及率高,但對軟組織對比度稍差。

  核心觀點二:MRI適合評估腫瘤與神經血管的關系。

  觀點解讀:當懷疑腫瘤侵犯神經或血管時,MRI憑借更好的軟組織分辨率,能更清楚顯示腫瘤與周圍重要結構的關系。這對制訂手術方案很重要,但檢查時間較長且費用較高。

  核心觀點三:超聲用于初步篩查,經濟便捷但有局限性。

  觀點解讀:超聲無輻射、價格低,適合體檢或初步判斷病情。但腸道氣體多或肥胖患者成像可能模糊,此時需配合其他檢查,必要時可在超聲引導下穿刺取組織化驗。

  核心觀點四:PET-CT判斷腫瘤活性,用于分期和療效評估。

  觀點解讀:通過追蹤代謝活性,PET-CT能區(qū)分腫瘤是否存活,幫助判斷化療效果及全身轉移情況。因輻射大、費用高,通常不作為常規(guī)檢查,僅在需要精準分期時使用。

  核心觀點五:綜合病情、設備和費用選擇檢查手段。

  觀點解讀:醫(yī)生會結合患者癥狀輕重、是否有基礎病、醫(yī)院設備條件及經濟承受力來選檢查。例如,急診優(yōu)先選CT,經濟困難患者先做超聲,復雜病例則可能需聯(lián)合MRI和PET-CT。

  問題7:CRS聯(lián)合HIPEC是腹膜瘤的重要治療方式,如何在手術中準確評估腫瘤的可切除性,提高CRS的徹底性?

  核心觀點一:術前影像結合PCI評分評估腫瘤負荷。

  觀點解讀:手術前通過高精度CT或MRI掃描腹部,明確腫瘤的位置、大小和擴散情況,同時用PCI評分系統(tǒng)量化腫瘤分布密度和范圍,幫助醫(yī)生提前規(guī)劃手術方案,預估腫瘤切除的可行性。

  核心觀點二:術中動態(tài)探查調整切除策略。

  觀點解讀:手術中醫(yī)生直接觀察并觸摸腹腔,實時確認腫瘤實際分布,結合PCI評分動態(tài)調整切除順序和范圍,優(yōu)先處理關鍵區(qū)域的腫瘤,避免遺漏重要病灶。

  核心觀點三:多學科協(xié)作制訂個體化方案。

  觀點解讀:對復雜病例,邀請肝膽、泌尿、婦科等專家共同評估腫瘤侵犯的區(qū)域,綜合患者身體狀況和手術風險,確定既能徹底切除又保證安全的個性化方案。

  核心觀點四:輔助技術提升腫瘤清除率。

  觀點解讀:對難以切除的腫瘤區(qū)域,采用冷凍、射頻消融等技術破壞殘留癌細胞,確保無肉眼可見的腫瘤殘留,達到手術徹底性標準。

  核心觀點五:術后復查并優(yōu)化手術流程。

  觀點解讀:手術結束后再次檢查腹腔,確認無腫瘤殘留,總結術中經驗并改進后續(xù)手術流程,持續(xù)提升治療質量。

  問題8:HIPEC的治療效果與多種因素相關,如化療藥物的選擇、溫度和時間的控制等,如何優(yōu)化這些參數(shù),提高HIPEC的療效?

  核心觀點一:根據(jù)腫瘤類型和個體差異選擇敏感化療藥物。

  觀點解讀:不同癌癥適用的化療藥不同,比如結直腸癌腹膜轉移常用奧沙利鉑、順鉑等。選對藥物能精準殺滅癌細胞,必要時可聯(lián)合用藥增強效果,但要避免毒性疊加損傷身體。

  核心觀點二:嚴格控制溫度在42~43℃增強療效。

  觀點解讀:溫度過高(超過43℃)會燙傷正常組織,太低(低于40℃)則削弱藥物作用。42~43℃既能提升化療藥殺傷力,又不明顯傷害健康組織,類似“高溫精準助攻”。

  核心觀點三:治療時間控制在60~120分鐘平衡效果與安全。

  觀點解讀:時間太短藥物作用不充分,太長可能引發(fā)并發(fā)癥。例如奧沙利鉑建議用30分鐘,而順鉑需60分鐘以上。醫(yī)生需結合藥物特性和患者耐受度靈活調整。

  核心觀點四:確保藥物在腹腔內均勻分布。

  觀點解讀:通過調整患者體位(如翻身)或改進灌注技術,讓藥物充分覆蓋腹腔表面,避免遺漏死角。這就像刷墻時反復涂抹,讓每個角落都被藥物滲透。

  核心觀點五:制訂個性化治療方案提升安全性。

  觀點解讀:根據(jù)患者年齡、體質、腫瘤分期等調整藥物劑量和灌注時間。例如體弱者縮短時間,多次手術者慎用高濃度藥物,避免“一刀切”導致過度治療。

  核心觀點六:聯(lián)合熱療與化療協(xié)同增效。

  觀點解讀:加熱能擴張腫瘤血管,促進藥物吸收,同時高溫本身可破壞癌細胞。類似“熱水溶解污垢”,但需精準控溫避免燙傷正常組織。

  問題9: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在腹膜瘤治療中逐漸受到關注,目前這些治療方法的主要靶點和作用機制是什么,在臨床應用中還面臨哪些挑戰(zhàn)?

  核心觀點一:靶向藥阻斷腫瘤血管生成、增殖信號及DNA修復。

  觀點解讀:靶向藥物通過抑制特定分子發(fā)揮作用。例如,抗VEGF藥物減少腫瘤血管營養(yǎng)供應,PARP抑制劑針對BRCA突變腫瘤破壞其DNA修復能力,直接導致癌細胞死亡。

  核心觀點二:靶向治療需克服耐藥性、基因篩選及副作用難題。

  觀點解讀:腫瘤可能“繞開”藥物靶點產生耐藥,需基因檢測確認適用人群;藥物可能引發(fā)高血壓、血液毒性等問題,需密切監(jiān)測。

  核心觀點三:免疫治療解除T細胞抑制,激活抗腫瘤免疫反應。

  觀點解讀:PD-1/PD-L1抑制劑能解除腫瘤對免疫細胞的“剎車”作用,CAR-T療法可改造患者自身免疫細胞精準識別并攻擊腫瘤。

  核心觀點四:免疫治療受限于低應答率、缺乏標志物及自身毒性。

  觀點解讀:腹膜瘤微環(huán)境復雜,僅部分患者有效;目前無法提前篩選受益人群,且可能引發(fā)皮疹、肝損傷等免疫過度激活的副作用。

  核心觀點五:聯(lián)合治療和精準檢測是未來突破方向。

  觀點解讀:通過靶向藥聯(lián)合免疫治療可以增強療效,同時優(yōu)化基因檢測技術和藥物遞送方法,能更精準匹配患者需求,減少無效治療。

  問題10:中醫(yī)藥治療在腹膜瘤治療中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,如何將中醫(yī)藥與西醫(yī)治療更好地結合,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?

  核心觀點一:中醫(yī)藥緩解癥狀,提升生活質量。

  觀點解讀:中醫(yī)藥能減輕手術、化療或放療導致的惡心、嘔吐、疲勞等不適,幫助患者更輕松地完成西醫(yī)治療,同時改善日?;顒幽芰Γ嵘w生活質量。

  核心觀點二:中醫(yī)藥增強免疫力,促進治療耐受。

  觀點解讀:通過中藥調理身體,增強患者抵抗力,減少放化療期間的感染風險,幫助患者更好地完成西醫(yī)治療療程,降低治療中斷概率。

  核心觀點三:中醫(yī)藥可能延緩疾病進展,改善預后。

  觀點解讀:部分研究表明,合理使用中醫(yī)藥可調節(jié)患者身體狀態(tài),抑制腫瘤生長或轉移,從而延緩病情惡化,延長生存時間。

  核心觀點四:個體化中西醫(yī)結合治療方案。

  觀點解讀:根據(jù)患者腫瘤分期、體質差異和治療反應,由醫(yī)生和中醫(yī)師共同制訂方案,例如化療期間配合止吐中藥,康復期用補氣調理藥物,避免千篇一律。

  核心觀點五:多學科協(xié)作優(yōu)化治療銜接。

  觀點解讀:腫瘤科、中醫(yī)科、影像科等專家定期討論,動態(tài)調整中西醫(yī)治療節(jié)奏,例如在化療間歇期增加中藥調理,確保治療過程連貫、副作用最小化。

  核心觀點六:科學監(jiān)測確保安全協(xié)同增效。

  觀點解讀:使用中醫(yī)藥時需定期檢查肝腎功能、血常規(guī)等指標,避免藥物副作用,同時通過影像學評估腫瘤變化,確保中西醫(yī)治療相輔相成,不沖突不重復。

  問題11:對于無法進行手術切除的腹膜瘤患者,有哪些替代治療方法可以選擇,這些方法的療效和安全性如何?

  核心觀點一:腹腔熱灌注化療控制局部病灶,并發(fā)癥可控。

  觀點解讀:HIPEC通過加熱的化療藥物直接作用于腹腔,能有效控制腫瘤局部生長,延緩疾病發(fā)展。雖然可能引發(fā)感染或腸梗阻等短期并發(fā)癥,但總體風險可控,需由專業(yè)團隊操作。

  核心觀點二:全身化療抑制廣泛轉移,副作用因人而異。

  觀點解讀:對于癌細胞廣泛擴散的患者,全身化療可抑制腫瘤生長,但效果受腫瘤類型和患者體質影響。常見副作用包括免疫力下降、惡心嘔吐等,需定期監(jiān)測身體指標。

  核心觀點三:靶向治療精準打擊癌細胞,需基因檢測。

  觀點解讀:針對存在特定基因突變的腫瘤,靶向藥可精準阻斷癌細胞生長信號,療效顯著且副作用較小。但治療前需進行基因檢測確認適用性,并定期檢查肝腎功能。

  核心觀點四:免疫治療激活抗腫瘤免疫,需警惕不良反應。

  觀點解讀:通過PD-1/PD-L1抑制劑等藥物激活免疫系統(tǒng)攻擊腫瘤,對部分腹膜 癌有效。雖較少出現(xiàn)副作用,但可能引發(fā)免疫相關炎癥,需及時處理異常反應。

  核心觀點五:放療緩解局部癥狀,慎防組織損傷。

  觀點解讀:放射線可縮小腫瘤減輕疼痛等癥狀,但對周圍腸道等正常組織可能造成損傷,通常作為輔助治療手段,需嚴格控制照射范圍和劑量。

  問題12:在治療過程中,如何管理CRS聯(lián)合HIPEC的并發(fā)癥,如臟器損傷、血管損傷、胃腸道功能紊亂等,降低并發(fā)癥的發(fā)生率和嚴重程度?

  核心觀點一:術前精準評估和個體化手術方案。

  觀點解讀:通過詳細的影像學檢查,明確腫瘤范圍和位置,提前規(guī)劃手術路徑,避開重要臟器,減少術中誤傷風險。例如,針對腸道或肝臟等易損器官,提前制訂保護措施。

  核心觀點二:術中精細操作與臟器保護技術。

  觀點解讀:醫(yī)生需熟練掌握腹腔解剖結構,輕柔操作避免過度牽拉器官;使用隔離材料或低溫保護液,減少熱灌注對正常組織的損傷,同時用止血設備快速處理出血點。

  核心觀點三:術后營養(yǎng)支持和胃腸功能恢復管理。

  觀點解讀:術后盡早通過腸內營養(yǎng)補充能量,促進腸道蠕動;若出現(xiàn)腸麻痹,使用胃腸動力藥物幫助恢復,并監(jiān)測電解質水平,及時調整異常情況。

  核心觀點四:嚴格篩選患者并優(yōu)化圍手術期管理。

  觀點解讀:排除身體條件差或腫瘤廣泛轉移的高風險患者,加強術前心肺功能評估、術中生命體征監(jiān)測及術后感染預防,從整體降低并發(fā)癥風險。

  核心觀點五:定期隨訪及并發(fā)癥預警干預。

  觀點解讀:治療后定期復查血常規(guī)、影像等,及時發(fā)現(xiàn)腸梗阻、吻合口瘺等潛在問題,早期干預避免惡化,提高患者生存質量。

  問題13:多學科整合診治模式對腹膜瘤患者至關重要,各學科之間應如何緊密協(xié)作,為患者制訂最佳的治療方案?

  核心觀點一:組建多學科團隊,涵蓋外科、內科等多專業(yè)。

  觀點解讀:腹膜瘤治療需要外科、腫瘤內科、放射科、病理科等不同領域專家共同參與。例如,外科評估手術可行性,內科制訂化療方案,放射科提供影像支持,病理科分析腫瘤特征。團隊協(xié)作能全面評估病情,確保治療方案更科學。

  核心觀點二:明確學科分工,協(xié)同制訂治療方案。

  觀點解讀:每個科室各司其職,如外科負責手術及熱灌注化療,內科制訂全身藥物治療方案,放療科設計局部放療計劃。分工后,專家發(fā)揮各自專業(yè)優(yōu)勢,相互配合,確保治療環(huán)節(jié)緊密銜接。

  核心觀點三:定期多學科會診,動態(tài)調整治療策略。

  觀點解讀:治療過程中,團隊定期開會討論患者最新檢查結果和身體反應。例如,術后是否需要調整化療藥物,或修改放療計劃,確保治療方案始終適合患者當前病情。

  核心觀點四:建立信息共享機制,確保團隊溝通及時。

  觀點解讀:通過共享病例檔案和實時更新病情信息,所有專家都能同步了解患者進展。例如,影像報告、病理結果快速共享,避免信息滯后,保障決策基于最新數(shù)據(jù)。

  核心觀點五:以患者為中心,兼顧療效與生活質量。

  觀點解讀:治療不僅要消滅腫瘤,還需關注患者營養(yǎng)、心理及社會支持。例如,評估手術對患者恢復能力的影響,化療期間調整飲食減輕副作用,從而提高整體生活質量。

  問題14:腹膜瘤患者在治療后常出現(xiàn)營養(yǎng)不良的情況,如何通過飲食調整和營養(yǎng)支持,改善患者的營養(yǎng)狀況,提高身體免疫力?

  核心觀點一:個性化營養(yǎng)評估定制方案。

  觀點解讀:在治療前、中、后期全面評估患者體重、血液指標等,制訂針對性飲食計劃,動態(tài)調整營養(yǎng)攝入量,確?;颊吒麟A段營養(yǎng)需求精準滿足。

  核心觀點二:高蛋白飲食促進組織修復。

  觀點解讀:每天按體重補充魚、蛋、豆類等優(yōu)質蛋白(1.0~1.5克/千克),幫助修復受損組織,提升免疫力,對抗疾病消耗。

  核心觀點三:均衡膳食補充必需營養(yǎng)。

  觀點解讀:多吃蔬果、全谷物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,優(yōu)先選擇橄欖油、堅果等健康脂肪,維持代謝平衡,避免營養(yǎng)不良。

  核心觀點四:能量充足聯(lián)合營養(yǎng)劑輔助。

  觀點解讀:確保每日熱量達標,食欲差時口服營養(yǎng)劑補充能量,防止體重快速下降,維持身體機能和抗病能力。

  核心觀點五:調節(jié)腸道菌群改善吸收。

  觀點解讀:補充益生菌和膳食纖維(如酸奶、燕麥),避免辛辣油膩食物,減輕胃腸負擔,促進營養(yǎng)吸收效率。

  核心觀點六:定期監(jiān)測與心理支持結合。

  觀點解讀:每月跟蹤體重、血液等指標,及時調整飲食或添加腸內營養(yǎng);通過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緩解焦慮,增強治療信心,改善食欲。

  問題15:腹膜瘤患者康復期間需定期復查,復查結果對于調整治 療方案十分關鍵,那么如何依據(jù)不同復查結果,精準地 調整后續(xù)治療和康復計劃,以實現(xiàn)最佳康復效果?

  核心觀點一:腫瘤標志物動態(tài)監(jiān)測指導治療方案調整。

  觀點解讀:通過血液中的特定標志物(如CA125)水平變化判斷病情。若指標持續(xù)升高,提示腫瘤可能復發(fā),需加強化療或換藥;若指標逐漸恢復正常,說明治療有效,可維持原方案,定期復查。

  核心觀點二:影像檢查結果決定治療強度。

  觀點解讀:CT或MRI顯示腫瘤縮小或消失,繼續(xù)當前治療;若病灶穩(wěn)定但無變化,需延長觀察或調整藥量;若發(fā)現(xiàn)新病灶或原病灶增大,說明病情惡化,需手術、放療或更換全身治療方案。

  核心觀點三:癥狀變化需及時排查調整方向。

  觀點解讀:患者如出現(xiàn)腹痛、腹脹等新癥狀,可能是腫瘤進展或并發(fā)癥,需針對性檢查并調整治療;癥狀緩解者可在醫(yī)生指導下優(yōu)化康復計劃,加強營養(yǎng)和心理支持。

  核心觀點四:多學科團隊評估制訂個性化方案。

  觀點解讀:由外科、內科、影像科等多科專家共同分析復查結果,結合患者具體 情況,調整藥物、手術或康復措施,確保治療精準有效,降低復發(fā)風險。

本文摘錄自《中國腫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識(2025)》